 戰勝口腔癌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侯勝博 醫師
根據衛生署86年的統計,口腔癌已首次超越鼻咽癌,成為台灣十大癌症排名的第5位。 我們在臨床上也發現到口腔癌的病患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和國內嚼食檳榔人口的增加有關,因為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嚼食檳榔和抽煙與口腔癌的發生,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雖然,目前的醫學證據顯示,每一種癌症皆是一種遺傳疾病,然而,倘若缺少外界環境致癌因子如嚼檳榔、抽煙的刺激,則這些口腔癌的致癌基因很可能根本不會表現出來,亦即不會有口腔癌的發生。所以要戰勝口腔癌,第一要務即是:「不要嚼檳榔,不要抽煙」。
口腔癌的診斷 口腔癌在台灣,以頰膜癌、舌癌居多,另有少數的口腔癌發生在齒齦或嘴底的位置。不論其發生位置的差別,口腔癌的外觀幾乎都相當類似,即有突出的腫瘤,中間有潰瘍,週遭有時有一些癌前期病變——白斑、紅斑環繞。這些癌症初期是不會痛的,到了晚期因繼發的感染或侵犯週遭的神經才開始會痛。所以口腔內有不會痛的潰瘍,且未癒達2星期以上,則需要小心了。 然而口腔癌的診斷並不是看一眼即可百分之百診斷的,臨床上醫師還是需要有「病理上的診斷」,才能完成口腔癌診斷的成立,換句話說即需要作「切片」。
所謂的「切片」,即是從癌症的部位切取一小塊的組織,經過組織固定的程度後,由病理科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惡性細胞或「組織的侵犯」,進而確定是否為口腔癌,一般而言口腔切片對癌症的診斷是絕對必須的步驟,而且對病情幾乎不會有影響。此外,值得小心的是,口腔癌的病人很容易會有頸部淋巴的轉移,在我們的統計中發現,口腔癌開刀治療的病人中62%已有頸部淋巴轉移,而對頭頸部癌症(鼻咽癌除外)若證實有淋巴轉移,則預後差一倍。而一般相信愈小的腫瘤,淋巴轉移的機會小;而愈大的腫瘤,淋巴轉移的機會愈大,預後當然愈差,這也是醫師十分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確定口腔癌的診斷後,接下來便是要決定如何來治療病人,這時便要判定病人的病情到底有多嚴重,意即口腔癌是否仍舊侷限在頭頸部(用局部的積極治療法,包括開刀、放射治療)或已擴散至全身(只能以化學治療為主的姑息治療),這時便要借助一些儀器的檢查,如上呼吸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頭頸部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胸部X光攝影、抽血生化檢查、或腹部超音波掃描、全身骨骼掃描等等。
口腔癌的分期與治療方式的選擇 做完上述的檢查之後,醫生對病人的病情應是十分明瞭:病人到底是那一期,也才會根據病人的病情作一綜合的判斷,而提出治療方式的建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口腔癌病人的分期是所謂的「臨床分期」,若病人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則會有「病理分期」。一般而言,病理分期才是真正代表病人實際狀況的分期,醫師通常會根據病人的病理分期,再針對病人不同的狀況,提出開刀後是否需要後續治療的建療。
在20世紀末的今天,口腔癌的治療需要的應該是一種「整合治療」,所謂的整合治療即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整合目前治療癌症的三大法寶——外科手術治療、放射線照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提供病人組合式的治療,希望徹底治療病人的口腔癌,同時將治療的併發症及後遺症減到最少。當然整合治療並不表示三種治療都要用在每一個病人身上,通常早期的口腔癌還是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晚期的口腔癌則除手術切除外,還需加上術後的放射線照射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但有特殊的狀況,尤其是極晚期或廣泛侵犯的口腔癌,如手術切除手術可能會帶給病患生活機能上的不便,則可考慮一開始便施行同步的化學放射治療。
治療的結果 筆者於1996年加入美國頭頸外科學院後,有機會比較台灣治療口腔癌的成績和全世界各大醫學中心的結果,發覺我們的成果亦已名列前茅。然而台灣的問題可能還是病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心態,意即口腔癌的病人可能都要等到「快不行了」才要就醫,此 時 醫師即使有心,但能作的往往不多,所以還是希望口腔癌患者能儘快就醫。
在此筆者願提供治療早期口腔癌的一些數據,以供大家參考。臨床第1期及第2期口腔癌,即腫瘤小於4公分 ,而臨床上無明顯頸部淋巴結者:31.5%開刀時有隱藏式的頸部淋巴結。而有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病人存活率為47.8%,相對於無淋巴結轉移的病人存活率91.8%(即有淋巴轉移者,存活率降低一半)。淋巴結轉移的病人中,已有淋巴結外擴散現象者,則存活率最低,需追加放射線治療或合併化學放射治療,效果以後者為佳。總之,早期口腔癌若無病理淋巴結轉移,則有高達92%的存活率,而且失敗的8%病人中,有一半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病人所產生的第2個癌(注意,非第1個癌)。而且早期口腔癌的外科手術切除,對病人的外觀、生活機能幾乎不會有任何的影響。所以有如此高的治癒率,如此少的後遺症,有口腔癌的朋友,您還猶豫什麼呢?趕快下定決心,尋求正常的治療吧!而且倘若這些「頭頸部多發性癌」也能及早處理的話,通常治療效果亦是十分良好的。筆者有一病人於5年內已發現了7個不同的頭頸部癌症現仍存活,這當然要歸功於病患對醫生的信賴及密切的配合,但也同時說明了目前治療口腔癌的成效是十分良好的。
完成治療之後 俗言說得好,結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是的,口腔癌治療告一段落之後,才進入「預防下一個口腔癌」 的開始,首先病人要徹底的戒除嚼食檳榔及抽煙的惡習,改善口腔衛生,每半年請牙科大夫潔牙一次。病人於結束治療之後,需按時回診,第1年,每1個月回診;第2年,每1.52個月回診;第3年,每34個月回診;第4年之後終其一生,每46個月回診,每次回診時醫生應會作詳細的頭頸部檢查,而且每年需照胸部X光一次,抽血生化檢查一次。按時回診的目的,除了早期發現再發的腫瘤(很少的情況)之外,更重要的反而是希望能早期發現第2個、或第3個、第4個不同的腫瘤,及早加以處理。口腔癌在國內愈來愈猖獗,雖然我們治療口腔癌的效果十分良好,但我們還是呼籲大家拒食檳榔、拒絕抽煙,維持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倘若不幸得了口腔癌,也切勿忌疾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此才能戰勝口腔癌。
2011-03-15 23:37:17 / 累積瀏覽次數:4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