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
 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 » 透視口腔癌 » 口腔癌的預防與保健
dot  口腔癌的預防與保健


一、 前言:
口腔癌泛指口腔內產生的癌症,在國人最常見的是舌癌與頰膜癌,九成以上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在台灣,口腔癌已變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癌症,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從1990年以後,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便節節上升,目前已是男性十大癌症中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是排名第四的可怕殺手。更可怕的是,罹患口腔癌的年齡層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以民國94年的統計而言,在25至44歲的青壯年年齡層的男性十大癌症中,口腔癌更是排名第一的罪魁禍首。口腔癌由於發生在青壯年人口,為整個社會的中堅分子,這已不再是患者個人的問題,而影響層面的廣泛,已造成重大的社會問題。

二、 口腔癌的成因:
    口腔癌的成因眾人皆知和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息息相關。近年來在歐美的年輕女性,口咽癌也被發現和人類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的感染相關,由於在台灣,男性的口腔癌在1990年以後的快速增加,大體上和檳榔的銷售量呈正比,這又會被推測和1990年代之後滿街檳榔西施大力促銷檳榔有關,且2003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正式確定檳榔為”第一類致癌物”,亦即對人類有致癌性,當然臨床上並非所有口腔癌患者皆有嚼食檳榔(事實上只有86%有此習慣),然而我們不應忘記,任何的癌症都是基因變異的產物,而環境因子,如嚼檳榔、抽菸、喝酒等,都會直接或間接造成人體基因的改變,不管如何,嚼食檳榔總是將自己的基因暴露於致癌的環境下,都不是健康的行為,不管嚼多嚼少,或超過一定的量,即有產生口腔癌的危險。

三、 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
    在口腔癌病變的過程中,常牽扯為數眾多的基因突變,而且這些基因的突變是可以累積的,大致上和口腔正常黏膜細胞緩慢變成口腔癌(癌化)的過程平行一致,而檳榔一般認為和初期的癌變過程有關,並不是一嚼檳榔馬上就會產生口腔癌,通常需要8年甚至10年以上的癌變過程,這是檳榔可怕之處,更是檳榔防治政策上重大的難處。此外,依據過去的公共衛生研究發現,在台灣某些特定族群有很高的嚼食檳榔比例,這些族群的特色為?教育程度高中以下,?基層勞動階層,?較低的經濟收入,而且「嚼食檳榔」者高達9成以上同時也抽菸及喝酒,這些特定族群亦有1/3的人士曾考慮過戒檳榔,但其中又只有1/3的人成功,而這些戒除嚼檳榔成功人士通常是週遭的親朋好友有人罹患口腔癌”才嚇到”,進而戒除檳榔,可見鴕鳥心態的嚴重。而且目前吾人並未發現有”檳榔的戒斷症狀”,亦即嚼食檳榔可能只有心理上的依賴,而沒有生理上的依賴。
    目前台灣嚼食檳榔的人口約有200萬人,這些人的口腔皆因長期暴露於檳榔鹼的殘害下,有不等程度的口腔病變,這些都叫”口腔癌前病變”,常見的如白斑、紅斑…等,口腔黏膜變化無一定固定的程序,即可出現在白斑或紅斑甚至完全正常的黏膜,目前在台灣,口腔癌篩檢大致上由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或牙科醫師以視診搭配觸診進行,但由上所述便知光是視診或觸診可能不夠,現今也有甲基藍染色法,其原理為甲基藍會被進行癌變的基因所吸附,是故有口腔癌變之處皆可染為藍色,但這亦有盲點,因為一般而言甲基藍會對口腔癌或細胞嚴重變性(severe dysplasia)的病灶深度染色(濃染),但對輕、中度細胞變性,則可能輕度染色(淡染),是故有染色不一定就都是口腔癌,但值得欣慰的是甲基藍可以預測癌變的機會,換句話說,有甲基藍染色的病灶可能是口腔癌或即將變成口腔癌的細胞嚴重變性,所以這些病灶一定要處理,反之若臨床上看起來是白斑但甲基藍不染色或淡染,則可審慎追蹤即可。而坊間常用的雷射燒灼或淺層切除,反而會造成萬一以後這口腔癌前病變進行癌變而轉變成口腔癌時,早期診斷的困難。

四、 階段性口腔保健:
正常族群—不嚼食檳榔、不抽菸、不喝酒、多食新鮮蔬果,避免食用過度處
      理過的食物
嚼食檳防族群—
    1.戒檳榔、戒菸、戒酒
          2.定期口腔篩檢(每3、4個月一次),若有2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爛、硬塊則馬上就醫,必要時切片
有型態學上癌前病變族群但甲基藍不染色者—定期以甲基藍篩檢,多食蕃茄、胡蘿蔔等抗氧化食物                 
甲基藍染色者—多食蕃茄、胡蘿蔔等抗氧化食物,定期篩檢(每1~2月),必要時切片,若為嚴重細胞變性,則需局部性手術切除
口腔癌—外科手術治療

五、 口腔癌的診斷
正常口腔黏膜是粉紅色或紅色柔軟組織,如果變厚、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斑塊,便是口腔白斑;如果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便是紅斑,兩者可能是癌前病變,可惡化成口腔癌。口腔癌的臨床表徵是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常伴有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早期常不覺疼痛,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常常有人因不痛而忽略早期癌症的存在,錯失早期診斷。正確治療的良機。因此只要發現帶有血液的唾液或痰,張開嘴巴看到兩星期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便要尋求醫師的幫忙診察。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便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來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病理組織切片並不會造成癌症的擴散及惡化。而不同的診斷,其治療方式大不相同。因此,病人應充分與醫師配合,才能達到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從而提高治癒的機會。

六、  口腔癌前病變的處置:
甲基藍不染色或淡染之口腔癌前病變(輕、中度細胞變性)—多食蕃茄、胡蘿蔔等抗氧化食物或藥物預防(chemoprevention) ,定期甲基藍口腔篩檢,不建議手術切除或雷射燒灼
甲基藍濃染之口腔癌前病變(重度細胞變性)或口腔癌—手術切除

七、 口腔癌治療的原則:
初期者通常以手術切除為主,晚期者除手術外,視嚴重度,得配合術後放射治療或術後合併化學-放射治療。手術原則為?採廣泛之切除,並且須確保手術安全範圍,?功能性手術,或保存及重建重要功能如咀嚼、吞嚥、發聲,?保存或重建合理的外觀。由此上述原則可見現今口腔癌的治療,已不再是頭頸外科醫師單打獨鬥的時代了,而應是強調功能性的多科整合性治療,治療的團隊是以頭頸外科為主,輔以整型重建外科、牙科、內科腫瘤科、放射治療科、語言、吞嚥治療、及營養師等。
 



2011-03-15 23:41:14 / 累積瀏覽次數: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