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
 
 
 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 » 協會訊息 » 焦點報導 » 侯勝博 理事長 榮獲杏林獎
dot  侯勝博 理事長 榮獲杏林獎
台北市醫師公會 杏林獎得主 訪問稿 「走出自己的專業」─專訪侯勝博主任
 台北市醫師公會 杏林獎得主 訪問稿

「走出自己的專業」─專訪侯勝博主任

 

2012.11.17

被訪問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耳鼻喉科主任 侯勝博 醫師

紀錄:廖予昊

           十一月的午後有雨,微冷。撐著傘,伴著如歌的滴答行板,我來到受訪醫師的家中。

初次在訪問名單上見到這位醫師的名字時,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直到按完電鈴後門應聲打開,看見堆滿笑容的主人,我才恍然大悟─他是前衛生署長侯勝茂醫師的弟弟,新光醫院的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醫師。今日很榮幸能邀請到侯主任從學生生涯起頭,分享他的出國經驗、探索專業領域的心路歷程、以及行醫過程的心境轉變,並將訪問連綴成稿。

 

初試啼聲─學生與住院醫師生涯

侯主任出生於嘉義,父親是兒科醫師、大哥是心臟內科醫師、二哥是骨科醫師、三哥是牙醫。成長於這樣的背景下,侯主任也選擇醫學這條路「當時就讀嘉義中學,因為有二哥侯勝茂這樣的榜樣,加上醫生世家的背景,我就自然而然被趕鴨子上架」。然而與一般人對醫學系學生鎮日念書的印象不同,侯主任承認自己在就讀北醫醫學系期間並不用功,大學期間不但參加舞會,更熱衷於網球,並且一路打進網球校隊。

相較於大多數科系的「由你玩四年」,醫學系的「七年之『養』」訓練時光較長。然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侯主任卻也來到了每位醫學生都必須面對的關口─畢業後的選科。原本將外科作為第一志願、耳鼻喉科做為第二志願的侯主任,突然遇到外科訓練延長一年的政策轉彎,於是將耳鼻喉科改為第一志願,也因當時在長庚醫院的實習表現不錯,順利進入耳鼻喉科。為鼓勵侯主任,當時二哥侯勝茂更買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給他─知名耳鼻喉科期刊「Laryngoscope」四年份。殊不知當時的這份禮物,現在看來對侯主任的生涯影響極其深遠尤其在多年後,侯主任得以進入Laryngoscope編輯委員會服務,也算是一種「圓夢」吧。

由於當時科內風氣的緣故,住院醫師很少有機會能夠主動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下,侯主任坦承他一度非常沮喪。然而危機正是轉機,每日閱讀Laryngoscope」期刊的他,卻也漸漸讀出心得;對於一篇篇論文中尖端技術與知識的了解,國內醫療也漸漸無法滿足他的想像,因而萌生赴外求學、進修的打算。

 

仰頭、展翅,當我遠颺─赴外進修

    在完成住院大夫訓練後,發覺台灣的頭頸癌治療才剛起步,似乎可以給年輕人許多發展的機會,是故選擇了耳鼻喉科領域內的頭頸外科。

但在有了兩三年的臨床經驗後,卻發覺許多問題無法解答,病人的治療無法突破,是故有了出國進修再上層樓的念頭,於是,在二哥的鼓勵下,侯主任提筆寫信申請赴外進修,也順利申請上進修醫院。不過在當時科部並無前例的情況下,侯主任轉而尋求其他機會。「不要害怕困難,要勇敢、堅持,慢慢開創自己的專業路」侯主任說。這樣的想法也成為他一生奉行的箴言,因為不去做、不去嘗試,那就永遠沒有機會。

機會總是在無意間出現。就在一次全院演講後,隨即蒙當時院長的召見,說:「你對出國進修有興趣嗎?我願意支持你出國。」此時,侯主任的夢想又重新燃起,也表明了原本就想出國的計畫。院長說:「那你對甚麼有興趣?」聽到這句話時,侯主任的腦中一片空白……一時情急之下便搬出最近文獻中看到的內容:「我想要學顱底手術。」一聽到「顱底手術」這四個字,只見院長的眼睛亮起來,說:「這是很新的技術,我全力支持你出國!」就在這樣的機緣之下,出國的計畫又默默的啟動了,侯主任也順利地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進行為期11個月的進修。

在侯主任分享準備出國的經驗中,有一段令我尤其印象深刻:院長在侯主任出國前給予許多經驗指導,也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驗「當年我在出國進修心臟外科前,把當時最有名的心臟外科期刊近十年論文,念了三遍」循著前人的經驗,侯主任也在出國前把近十年的7本主要耳鼻喉科雜誌念了一遍……聽到的當下,除了敬佩更是感動─所謂的「真功夫」,便是在這樣鐵杵磨成繡花針的苦功之中累積而來,沒有一分一毫馬虎。

 

走出專業、百年樹人─推動台灣醫學國際參與

    在一年的進修後,侯主任帶著滿滿的頭頸癌及顱底手術的知識返國。不幸的是回國後仍必須與當時的科內環境生態奮戰。在這樣的狀況下,侯主任轉而前往辜公亮基金會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現和信醫院)接受黃達夫院長訓練。在那他開始學習以頭頸外科醫師的角度,要嘗試納入多專科團隊與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部門配合。

當時頭頸癌的病人往往不願將他的生命交付到一個年輕無知名度的頭頸外科醫師身上,但侯主任在門可羅雀的情況下卻因緣際會的必須強迫去學習處理頭頸腫瘤放射後的骨壞死。這個議題在當時乏人問津,侯主任卻走出了自己的專業。「頭頸腫瘤在放射治療後,往往會引發骨頭壞死,增加感染也會產生異味,對病人的生理和生活社交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侯主任點出了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在一次到美國MD Anderson癌症中心演講訪問的機緣下,侯主任被”free consult”一個NPC顱底放射性骨壞死的案例,那是一個越南裔的女性,然而鼻咽潰爛成那個樣子已分不清楚是放療引起的壞死還是腫瘤……」他說。至於要以怎樣的心態面對無人接觸的領域?「不怕困難,先認定自己的領域,與夥伴建立合作關係,並且要求自己在這個領域中絕對要比其他人還要懂,更把握任何機會……」侯主任引用台大徐茂銘教授在「景福醫訊」的一席話,與我們分享。

在回到母院後,侯主任立即著手建立結合耳鼻喉科、整形外科、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牙科的多專科醫療團隊;同時,帶回「美國經驗」的他,也極力爭取台灣在國際會議上參與甚至報告的機會,更陸陸續續支持許多住院醫師完成研究,甚至出國進修。「台灣已經很小了,所以我們要團結,一起向上提升」徐茂銘教授的這句話影響深遠。而大家要團結在一起,才有可能做更多的事。於是侯主任努力奔走,終於在西元2006年成立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並擔任創會理事長;接著帶領台灣與亞洲各國結盟成立亞洲頭頸腫瘤醫學會(亦擔任理事長);最後更進一步放眼世界,成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to-Rhino-Laryngological Societies (IFOS) H&N committee 亞洲負責人、2011年順利取得201513屆亞太耳鼻喉科醫學會在台舉辦權並出任大會主席……就這樣一步一腳印,侯主任為台灣耳鼻喉科通往國際,打開了一扇又一扇門。

 

佳茗回甘─從學術回到病人

  耳鼻喉科的領域中,侯主任對於台灣邁向國際扮演重要推手;台灣以至於亞洲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的陸續成立亦有目共睹;一方面侯主任著作等身,於學術成就更達到巔峰……正當此生理應毫無掛念之際,他卻反而退一步,思考起「社會責任」。當時口腔癌盛行,奪走許多台灣中年男性的生命,彭汪嘉康院士的一席話,台灣學界應要團解起來,為這口腔癌重大社會議題,負起學者的社會責任。使他毅然決定成立口腔癌研究跨院工作小組,並申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支持。

    「台灣在國際的政治處境本來就有其困難在,因此我希望能趁自己有影響力的時候,將更多人推上國際舞台」在加入新光醫院團隊後,除了繼續提拔後進前進國際學術、擔任爭取國際會議在台舉辦之諮詢顧問並於其中提供自身經驗外,在口腔癌防治活動亦不遺餘力:於2010年創辦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並出任理事長,舉辦口腔癌演講與篩檢活動、全台巡迴宣導活動、醫學普羅教育方面也發表多篇口腔癌及鼻過敏文章,如「口腔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新光醫院口腔癌防治中心-要讓國人口腔無癌」、「鼻咽癌中年男性請注意」……等。「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有句話是這麼說的:『You are only limited by your own imagination.』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應要盡情的發揮想像力,並堅持、勇敢的完成。」從鑽研顱底腫瘤到頭頸癌治療改善,再到口腔癌的防治,侯主任身體力行,為自己的這句話下了最精確的註腳。

  

薪傳─給年輕醫學生/醫師的建議

最後,對於後進的建議,侯主任鼓勵年輕醫學生及醫師出國看看─了解自己、了解對方、更了解現在的發展、找到自己的特長;求學行醫的過程不要害怕挫折,保持寬廣的心並把握機會。另外侯主任也強調學習典範(Role model)的重要,他說無論是美國的恩師Eugene N .Myers教授、二哥侯勝茂醫師、台大徐茂銘教授、在學會上給予協助的台大杜永光主任、強調團隊合作的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等人在自己的生涯中都是很好的典範,並勉勵大家找尋自己心中的典範。

「醫師最後要回歸到病人,沒人要做的不見得沒有價值」眼前受訪的這位前輩雖已行醫數十載,常掛嘴邊的微笑及炯炯有神的目光,卻看不出時間的痕跡,依舊充滿熱情與活力;從頭頸癌的放射性骨壞死照顧到口腔癌防治宣導,儘管做的事情很不一樣,筆者卻能從中看出侯主任「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只是希望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信念。



2012-12-07 14:43:04 / 累積瀏覽次數:9995